;
关注emc易倍·(中国)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掌握最新行业动态与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易倍新闻 > 行业动态

emc易倍:【关于车载芯片卡脖子问题的讨论】(一)| 发改委吴卫: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知智能汽车发展,需建立中国标准和国家平台

发布日期:2025-02-06 访问量: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进行排名,其中,中国排名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其中,科技创新处于绝对核心地位。“十三五”以来,我国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及《“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进行专门部署,重点强调强化原始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是重中之重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各产业的重塑作用毋庸置疑,“十三五”期间,我国也涌现出一批致力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高科技企业,其中,华为更是代表我国站在了5G技术的顶点。

  诚然,每一个产业的背后都需要众多技术的支撑,需要聚集全世界的智慧,但是,其中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如果不能被我们自己所掌握,就会成为“卡脖子”技术,会使整个产业处于随时停摆的危机之中。

  芯片技术就是这样的“卡脖子”技术,对于以电动化和智能化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汽车产业来说,车载芯片同样是关乎汽车产业安全的“卡脖子”问题。

  面对车载芯片这一“卡脖子”技术,国家应该如何部署、汽车行业应该如何认知、汽车企业和芯片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我们组织了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等各方专家共同讨论这一话题,从现在起将会把各位专家的讨论成果逐一进行发布,今天为大家带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机械处处长吴卫的观点。

  国家发改委产业司机械处处长吴卫

  第一,为什么要把智能汽车的地位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汽车制造业的原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外延还在延展,内涵还在不断丰富。电动化、智能化这两个大的趋势给汽车产业带来的变化中,电动化带来的还是产品层面关于驱动方式的变化,实际上是能源体系跟制造业体系的一个融合变化;而智能化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发展形态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变化。智能化最终对人、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等等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汽车只是智能化的载体,是使智能社会成为现实的载体。

  智能汽车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产品概念、应用概念,而是一个体系概念、社会概念、战略概念。由此,我们国家、社会、产业在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进程中,我们的汽车产业可以有哪些作为,可以有哪些历史性、国际性的贡献,如何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有什么发展空间,如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可以挖掘哪些需求?这是我们讨论智能汽车战略的着眼点。

  对待电动化和智能化,我们都应该从如何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探讨其发展,目前我们也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和基础设施支撑这样的发展,包括5G、通讯、北斗组网。

  第二,在实施智能汽车战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打造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和构建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

  在实施智能汽车战略过程中,以下两方面具有统领性作用:一是推出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二是构建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

  中国标准是基于中国的特征、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和应用需求等等,形成的一整套智能汽车的发展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底层构架必须自主可控。

  我们搭建平台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智能汽车发展所需要的两类供应:一是系统供应商,二是平台服务商。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拥有了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唯独缺乏系统供应商。在智能汽车即将来临的时代,传统系统供应商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转型,跟不上智能汽车发展的需求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我们应该抓住智能化、电动化给汽车产业带来全新发展模式的机会,培育出新型系统供应商。

  平台服务商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比如通讯行业里的网络运营商、银行机构中的银联就是平台服务商,他们提供的是具有公共性的、不可取代的基础服务,而这个基础服务恰恰是体现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掌控核心技术的能力集成。这个平台一定需要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智能汽车也需要搭建一个国家平台公司,来运营车联网、掌控车联网应用的一些基础技术,使我们所有的竞争者能够在一个自主可控的情况下来发展。

【关于车载芯片卡脖子问题的讨论】(一)| 发改委吴卫: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知智能汽车发展,需建立中国标准和国家平台

  此外,汽车行业并没有规模比较大、发展比较成熟的技术型公司,培育这样的公司,需要汽车生产企业承担一些责任。目前,我们的技术攻关还处于追击状态,我们应想办法突击到前面,形成我们具有制高点的优势,这就需要培育地平线这样的硬核技术公司。

标签: 芯片卡   汽车  
返回列表
分享:

Copyright © 2012-2023 易倍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7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3674号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微博 微博
0755-83218588 电话号码
TOP